关于征求《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3-06-20

浏览量:

字体:

打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低碳转型发展,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精神,区发展和改革局起草了《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日期为6月20日至7月20日,请于截止日期前向区发改局209办公室反馈意见。

联系人:陈路遥,0744-5019521

邮  箱:1521569711@qq.com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3620日      

                        

附件: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全面低碳转型,有序做好本区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战略和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明确区域内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确保武陵源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提前布局碳中和,为谱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湖南新篇章贡献武陵源力量。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区域能源结构明显优化,低碳能源比重显著提升,大幅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景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零碳景区建设,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和恢复,高质量建成绿色低碳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万元GDP能耗对比2020年下降1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进一步落实省、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零碳景区全面建成,循环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全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万元GDP能耗进一步下降,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三、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加强统筹谋划的同时,进一步聚焦重点举措、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以及重点主体,组织实施:能源低碳发展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生态碳汇能力提升行动、区域碳中和试点行动等"碳达峰九大行动"。

(一)能源低碳发展行动

加快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实现能源低碳发展。

1.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提升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因地制宜发展光伏能源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光伏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楼宇、园区、市政设施、公共机构、住宅、停车场等场址资源,特别是景区场地,实施一批"光伏+"工程。"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光伏能源建设项目突破50个。全面排摸本区光伏资源,落实光伏建设目标分解和考核机制,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考核。进一步加强"光伏扶贫"计划的推进与落实。新建建筑按照"能建尽建"原则安装光伏,2023年起新建政府机关、学校、工业厂房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30%,其他类型公共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20%。推动既有建筑安装光伏,到2025年,已建设施原则上按以上标准对可利用面积实施改造。到2030年,具备条件的已建设施按以上标准实现能改尽改。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道路隔音棚、住宅"平改坡""坡改坡"等光伏试点。积极探索江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多场景应用示范。(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教育局、区城管局、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绿化办、区乡村振兴局、各乡、街道)

2. 合理调控油气消费。积极落实省级和市级关于油气消费的政策,合理控制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控制石油消费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持续推动成品油质量升级,以交通领域为重点推动燃油清洁替代和能效提升。探索推进生物柴油替代传统燃油,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工业领域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向低能耗新兴行业发展倾斜;交通运输领域进一步提高新能源车辆使用占比,加快推进私家车、运营车等交通工具的电气化、低碳化替代。(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交通局)

3. 推动能源智慧化体系建设。力争打造国际领先的区域配电网,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智能化水平,探索试点钻石型配电网。探索用电需求响应机制,引导商业可中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充分发挥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作用,推动武陵源区景区虚拟电厂建设试点。积极推进源网荷储充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储能"为主体的微电网和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积极探索低成本、高安全和长寿命的新型储能技术应用。(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科技局、区电力公司)

4. 积极发展能源网。加快推进城区电力(强弱电)改造,建设安全用电景区示范区。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完善电网输送体系,建设具有良好适应性、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的智能化电网。加强城区、集镇和景区电网建设。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实施10kV高宝线海关支线改造、协合乡李家岗村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工程。完善城市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扩大管输天然气覆盖,加强城乡资源转换和互联互通能力,提高农村用气普及率。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加大引入外源清洁能源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做好燃气保障,积极对接武陵源城燃管道(专线)建设,力争全区乡(街道)管道然气全覆盖,为城乡居民提供稳定的燃气供应。(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电力公司、各乡、街道)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坚持节约优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动重点用能设备、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水平提升,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1. 全面提升节能管理水平。推动节能管理源头化,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开展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推进节能管理精细化,科学有序实行用能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能源要素,加强对符合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能效环保指标先进项目的用能保障。强化节能管理智能化,推进耗能较高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提高上传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搭建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深化节能管理标准化,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体系建设效果评价,鼓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加强节能管理法治化,完善节能监察法治保障,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区级节能监察体系,明确区级节能监察执法权限和裁量权基准,严肃查处违法用能行为,探索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统计局等)

2. 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生产制造工艺节能升级改造,推动重点用能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对全区企业持续推进通用设备和电机系统等能效提升,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全区路灯节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打造各领域、各行业能效"领跑者",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推进变压器、电机、水泵、锅炉等通用设备升级改造,推广节能高效先进适用工艺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监察监管,新建项目主要用能设备原则上要达到能效二级以上水平,鼓励优先选用达到国家一级能效或列入国家、省"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的技术、产品和设备。将能效指标作为重要的技术指标列入设备招标文件和采购合同。积极推广用能设备节能设计、诊断、改造一体化服务模式,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服务,以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市场监管局)

3. 加强用能单位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的要求,摸清区域用能单位能耗水平,识别重点用能单位,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按要求配备二、三级表具的数量和精度,加强数据收集、分析和利用。组织重点企业开展能源审计、重点用能设备能效诊断,推进工业领域年综合能源消费前30%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全覆盖,助力企业发现节能降耗短板问题。到2025年工业和建筑业实现节能200吨标准煤。(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

4. 加大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力度。深入落实湖南省和张家界市有关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要求,认真落实省级下达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碳排放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和强度目标任务,统筹推进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改善提升生态环境、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环境风险防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从强化空气治理、强化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治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方面,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发改局、区统计局)

(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制造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新业态发展。

1. 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国家、省市产业低碳转型政策,优化制造业结构,持续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的产业退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到2025年,完成调整区域全部企业。全面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品质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等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对于能耗增长较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压减碳排放需求,积极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逐步形成经济提质增效与工业低碳发展协同共进新局面。(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工商业联合会)

2. 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制造业,强化引领示范。持续提升特色旅游产品制造的能效水平,建立特色旅游产品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平台,构建特色旅游产品全产业链,从交通、住宿、景区基建等方面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的特色旅游产品产业生态。降低特色旅游产品碳足迹,引导旅游产品企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全生命周期使用节能环保材料、节能低碳装备和技术,从源头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鼓励企业探索开展产品碳标签认证工作,推出具有碳标签认证标识的特色旅游商品。强化绿色低碳引领示范,助力其他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区统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3. 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引导绿色工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标改造。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推进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有效引导建立绿色工厂。到2025年,鼓励创建2家绿色工厂,全区重点用能企业50%有效推进绿色转型。(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在城乡建设中推动实施各类节能型建筑规模化发展、节能改造等重点举措,提高城乡建设领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1.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依托现有的旅游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基础,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城镇旅游承载力,优化空间布局,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合理控制城市建筑面积总量,严格管控高耗能建筑建设,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全面贯彻至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出让、方案设计、建设施工等建设全过程,增强城市气候韧性,落实市区要求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区域)。推行绿色施工,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融合发展,推行全装修住宅,鼓励采用模块化部件、组合式设计、易回收和重复利用材料进行建筑内装,减少建设过程能源资源消耗。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大力推进建筑废弃物管理制度。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中,严格实施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

2. 做好节能建筑推广。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节能建筑政策,建立区域内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和监管体系,到"十四五"期末,确保完成本市下达的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目标。"十五五"期末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支持本市低碳建筑试点项目建设。争取在零碳、低碳标志性建筑方面打造示范项目,吸引龙头企业入驻。(责任单位: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市场监管局)

3. 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在保护文物古迹、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截止"十五五"末,累计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共建筑探索开展超低能耗建筑改造。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能效对标达标和能源审计,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管理制度。支持公共机构、大型公共建筑采取高效制冷行动,更新淘汰低效设备,运用智能管控等技术实施改造升级。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过程中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协调,减少市政工程重复建设、重复施工,持续开展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推动新建公共建筑逐步全面电气化。推动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探索建筑设备智能群控和电力需求侧响应,合理调配用电负荷,推动电力少增容。(责任单位: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绿化办、区科技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4. 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提高农村现代化建筑水平,坚持把农村作为景区来打造,整体规划布局,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和现有农房绿色改造,研究推广适合绿色农房建设的关键技术及产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鼓励选用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建造方式。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责任单位: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发改局、区电力公司)

(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倡导推行绿色低碳出行。

1. 推动车辆低碳转型。统筹推进交通车辆向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积极推广新能源车辆使用。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发展。到2025年,争取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50%,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环卫、邮政等公共领域,以及租赁汽车、市内包车有适配车型的,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纯电动车或燃料电池汽车,2035年小客车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60%。鼓励区内国三标准柴油货车提前报废。鼓励旅游业领域的车辆全面实现电气化。(责任单位: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交通局、区绿化办、区发改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2. 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车辆低碳转型的基础上,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加快全区充电站点统一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功能,建设充电、加油、加气、加氢等一体化试点。建设中湖、天子山、协合加油站,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附近的景区、门票站、汽车中心站、汽车东站、汽车西站等区域布局一批汽车充电桩、换电站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十四五"期间,开展汽车充电桩建设工程,在景区公路节点、主要景区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城镇居民小区等区域建设30个以上充电桩。(责任单位:区交通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发改局、各乡、街道)

3. 构建绿色低碳出行网络。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的出行环境。配合市区形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中心城区与周边县、乡镇的公路建设,推进重点景区之间的高等公路建设。筹划建设城景连接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线,打造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景区与机场、铁路、汽车站点之间的绿色通道,实现旅游交通"零换乘"和无缝对接。加快区域旅游交通应用平台建设,发展共享低碳交通,搭建智慧交通自主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景区内、外部交通。(责任单位:区交通局、区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各相关乡、街道)

(六)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

开发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全面提升乡村环境质量。保障以绿色低碳、生态循环为增长点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持续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提升农机服务数字化水平,打造现代农业智能化生产集成区。

1. 继续推行农业循环化发展。落实区域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继续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技术,保持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零增长。全面实现畜禽粪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健全回收体系,力争实现全量回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等)

2. 加快农业用能低碳化发展。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加大对示范农业用能低碳化的探索和研究。大力发展农业领域可再生能源,推动农作物秸秆多元化利用,拓展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多种离田利用方式,到2025年,本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9%以上。鼓励增施有机肥料,使用生物农药。试点并推广"光伏+设施农业"、零碳农业园区等低碳农业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水平和能效水平,推进农业机械设备电气化改造。(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等)

3. 发展新型低碳农业产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开发优质、低碳、绿色农产品,促进旅游业带动农产品发展。构建"旅游+农业"新型产业,打造农业与旅游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特色低碳产品体系,开展新型低碳农旅示范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等)

(七)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常住人口和外来旅游人口全民倡导节能、低碳、环保消费理念,全面推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

1.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特殊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市情、区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分类别、分层次、分场景、分角色、分年龄段,加大节能培训力度,组织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新的节能技术,借鉴成功经验。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创新宣传方式,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影视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各乡、街道)

2. 开展低碳示范创建工作。坚持分类别和场景开展各类绿色低碳示范创建。加大零碳景区示范区的创建,从旅游消费观念、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各方面开展低碳旅游新业态。坚持开展低碳社区的创建。 "十四五"期间完成区域内2个低碳社区和全部零碳景区的申报和创建工作。贯彻落实《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分类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七大重点领域创建活动。(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教育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街道)

3.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围绕"衣、食、住、行、用"等日常行为,引导市民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面推行勤俭节约,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健全完善武陵源区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建立绿色产品消费清单,积极推广绿色产品消费。完善低碳旅游路线,健全低碳住宿、低碳交通、低碳吸引物、低碳能源和技术体系建设,降低游客旅游碳足迹,打造低碳旅游模式。(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绿化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八)生态碳汇能力提升行动

依托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1. 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建立健全本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布局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稳步扩大森林面积,持续提高绿地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强化森林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量,建设好森林"碳库"。严控生态红线,完善生态功能格局,强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考核。做好农业固碳增汇工作。(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林业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局等)

2. 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汇发展。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水平,巩固武陵源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优势,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汇发展协同增效。(责任单位:区林业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张管局、区自然资源局等)

(九)区域碳中和试点行动

积极推进各类型碳中和试点工程创建,探索各类碳中和试点示范,支撑省级、市级和全区碳中和工作。

1. 全面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有序推动区域内多层次、多领域碳中和试点工程的开发,分类探索各类型场景,如企业群、景区群、社区群等的碳达峰模式,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试点项目"串点成线、连线成网、结网成面"。培育打造绿色低碳区域,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区域产业。开展全区域碳中和景区的开发,进行第三方认证,颁发碳中和证书,定期评估和公布碳中和进展,率先发布《碳中和景区实施指南》,规范旅游景区的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行动效应外溢。(责任单位:区张管局、区发改局、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各街镇)

2. 加强碳达峰典型经验宣传。开创本区碳达峰碳中和宣传基地,加大碳达峰碳中和成功经验、优秀成果宣传力度,全面助力全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全区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技术服务自主品牌、碳中和景区影响力。(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区委宣传部)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数据信息收集与统计。落实省市建立配套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区能耗数据收集与统计体系,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探索建设智能高效、上下联通的能源管理中枢平台,依托各类现有监测平台,加强数据衔接,消除数据孤岛,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公开共享,提升能源数字化促进节能降耗的效果。(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大数据中心)

2. 完善经济政策体系。加大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项目和产品技术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和市级有关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购买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税收优惠政策;贯彻执行政府、企业绿色电价机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产业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交通局)

3. 推动健全市场化机制。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配套完善低碳景区、绿色工厂相关标准建立,督促落实区内相关企业完成绿色低碳发展报告、绿色园区申请相关工作,加强零碳景区的申请、建设、宣传相关工作。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行动,充分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紧盯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全力以赴、扎实稳妥、科学有序的推进武陵源区碳达峰工作。成立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对碳达峰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区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

(二)突出因地制宜

区人民政府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区定位、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根据区级碳达峰实施方案,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武陵源区结合自身高质量建成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愿景,依据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建立生态旅游经济体系。根据国家部署,结合实际,选择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景区群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

(三)严格监督考核

进一步完善能耗双控和碳排放考核机制,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坚持"强度刚性、总量弹性"原则,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门、单位、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