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发布时间: 2023-08-10

浏览量:

字体:

打印

龙凤庵

位于张家界公园西北侧中湖乡的化香坡。坐北朝南,东侧有“金凤展翅”和“独龙峰”对峙。“石壁嶙峋,拥起卧龙之势;山林翡翠,飞来仙凤之形”。龙凤庵因此得名。龙凤庵碑刻记载,该庵为明代所建,清代7次修缮,规模为二进三殿,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庵建在桑(植)、慈(利)古驿道上,昔日香火鼎盛,远近闻名,现尚存前殿、化香炉石塔,左右二龙门,左右二凤池等,另有9块碑刻,保存完好,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天观。建于森林公园朝天山。“山以朝天名,意取乎仰容昊天”。观址原在山顶,其间曾历劫难数次,几致朽废。康熙年间,有和尚醒作入观苦修,恢复旧貌。乾隆年间,有山民李国玉在山顶耕地时获真武铜像,供于观中,自此香火鼎盛。后屡经修缮,规模达三进两殿20余间,面积达1900平方米,为武陵名刹。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庙周围夹墙环抱,门、窗、柱、匾具是雕刻岩石结构,有大小门洞17个,历代碑刻42块。民国时被土匪毁坏,现仅存部分石墙及山门,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子山寺庙

天子山上有“天子庙”三座,按上、中、下位置,正名分别叫“向王宫”、“天子殿”和“天子庙”,建于天子山的向天湾、丁心溶和烽火台。三座天子庙都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元末明初的土家族起义首领向大坤,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二十三年(1390)、二十四年(1391)建造。经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同治二年(1863)、同治九年(1870)三次续建和修缮。向大坤系巴蜀大盘龙洞主、靖安宣抚史向肇云之第四子,生于元致和元年(1328),元至正十七年(1351)逃兵燹至龙潭。明洪武二年(1369),向大坤应青岩隐士李伯如之邀,率众上山,举旗起义,吹角齐军,称王号,称向王天子。此后攻州占县,震动朝野。明太祖曾先后派湖广平章杨景、中山侯汤和、江夏侯夏德兴率部征剿。苦战数年,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兵败,在神堂湾跳崖身亡。三庙面积都在150平方米左右,供有向王夫妇木塑金身,在清代修缮时添立:“当今皇帝万万岁”木牌一块,现仅存遗址和天子殿、天子庙记事石碑2块。

灵贞观

在宝峰山巅海拔1212.8米处。经宝峰湖登鹰窝寨,过红箱岩、玉玺岩可达观址。坐西朝东,门洞横额为“胜武当”,下有联云:“庙貌更□留昭士,圣灵常显护众生”。呈丁字状,依山就势建筑,东西两殿堂,南北两禅房。墙为条石砌就,瓦为生铁铸成。环嵌在殿堂四周的石刻,对宝峰山记述甚详。碑云:自汉就建有小庙,宋前规模甚小,经明、清两代迁建,扩建始成规模,曾是铁禅老祖习道之处。屋上铁瓦毁于“文革”,现仅存庙身。

百丈峡石刻

石壁高耸,题刻甚多。“百丈峡”三字字径围丈许,攀崖飞刻,旁注“明进士于越天门山人李□书”等字样;明嘉靖年间,九永兵备兼左参政胡桂芳过此题诗赞曰:“峡高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戎旅徐行风雪紧,谁将兴尽类山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正月二十七日由永定指挥张国将督工镌刻。正德元年(1506)石刻记载的是慈利县丞其宠及地方官卓思廉督工凿通石壁便道情况,还有捐献银两的户主花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