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
土家族
全区共有少数民族人口41389人,聚居在历史上土司管辖的地区。
历史上本境土家族聚居,以同姓居住一个村寨,今中湖、天子山、协合、索溪峪、森林公园大部分是土司管辖地区,土家族人口占90%以上,在土汉杂居地区,土家族多居住边远山村,条件较好的地方多为汉族人居住。
由于境内土家族接触中原文化较早,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民族融合时间长,致使土家族语言已近于消失。据2000年区民政民族侨务局调查,尚有4乡(镇)6村143户324人能说,能听懂少量土家族语言。生活用语存在汉语、土家语相糅杂的“双语”现象。
历史上,境内土家族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生产、生活习俗“汉化”甚为明显,但至今仍然残留着本民族的一些特征和习俗。
白 族
境内白族的祖先来源于云南大理地区,《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1258年,蒙古贵族蒙哥决定进攻南宋,亲自领兵攻打四川,忽必烈攻打湖北,命令兀良窝合台从云南经广西,直捣南宋后方的潭州(今长沙)……由于进入云南的蒙古大军牺牲较多,还要留下来镇守,兀良窝合台除率领精锐骑兵三千外,便大量征发白族人民为“寸白军”,由段福率领从征。1259年,他与忽必烈大军在鄂州(今汉口)会合。蒙哥死,忽必烈为蒙古大汗(国王),兀良窝合台同到上都,这支“寸白军”于1261年被遣回云南。在遣返途中,许多人流落于洞庭湖西部,其中一部分人就在大庸、桑植安家落户,流迁定居大庸、桑植的有谷万均、王鹏凯、钟千一等,繁衍至今。到2000年本境内有白族765人,多居住在天子山、中湖、索溪峪等地。
白族人在迎神赛会时,三元老司唱词云:一拜祖先来路远,二拜祖先劳白端,家住云南喜州县,苍山脚下有家园。喜州、苍山都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白族经过长时期与汉族融合,其语言风俗习惯与汉族大同小异。
苗 族
近代迁入武陵源的苗族,是明初和清朝中叶“乾嘉起义”时,从沅陵、花垣等县扶老携幼搬迁而入的。迁居永定、武陵源的苗民有石、龙二姓。石姓从沅陵迁武陵源,至今已传12代,主要散居在索溪峪镇、公园管理处等地,龙姓迁入武陵源已有11代,在公园管理处等地,现在武陵源区苗民已基本与汉族融合。据2000年统计,区内有苗族115人。
佛 教
据初步考证,从寺庙建置年代来看,协合乡宝峰寺始建于南宋,协合乡道林寺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有僧徒奉香火,建国前协合乡有和尚2人,斋姑6人,斋姑居家,和尚住庙。
武陵源区传教的寺庙有宝峰寺、朝阳寺、道林寺、红岩寺、云台寺、上中下天子庙、龙凤庵、回龙寺、永镇寺等。传戒是佛教信徒传授佛法,并在信徒的头顶上烧疤的宗教仪式,信徒受戒后才是僧侣,一般由开堂寺庙的方丈和尚主办,称为戒和尚,每个戒僧只传三期戒,到第三期称为圆满期,即功德圆满,武陵源传经和尚有宏经、普法、永尘、本寺等。
道 教
本区的道教属正一道流派,据初步考证传入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区内道教信徒都散居在农村,从事道教活动的人都是不脱产的农民,他们既不开炉炼丹,也不治病祛邪,跟人学会打(打乐器)、做(舞蹈步伐)、唱(唱词的腔调)、念(念诵经文)、写(写表牒文书)等基本功,以后就请师傅度职,传授符篆密旨,并按道教的宗派取上法名之后,便可在乡下行教。
道士(称从事道教活动的人),有一套打醮(祈福),度亡(超度亡灵)的符篆。他们写的表牒文书据说可以上通天庭,下通幽冥,与佛教所倡导的起死回生、生死轮回相吻合,道具有磬、铙钵、朝笏、三清九宫神灵画像等,道教的主要活动是为人祈福禳灾,道士为死人颂经拜忏,超度亡灵脱离苦海。民间每年有请道士作“请吉醮”的习俗,众人集资,请道士设坛拜忏,请玉皇大帝赐福给芸芸众生,免降一方水、旱、虫灾。有些道士也为人家看风水,选择住宅基地、墓地等。
基督教
1906年,基督教传入大庸、慈利、桑植,1996年,建立大庸福音堂,福音堂是教徒的活动场所。
圣职人员有牧师和传教士,牧师主持宗教仪式,管理教义,传教士是教会下层工作人员,还有由教徒骨干组成的长老,执事负责教会的行政事务。
基督教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经典,在星期日做礼拜时向教徒宣讲,教徒做祷告时默念自己的罪过,信教人要经过“洗礼”后才算正式教徒。重要节日有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复活节。节日时教徒聚集教堂庆祝,传教士常去农村宣传基督教的宗旨,吸收信徒做祷告,祈求上帝保佑。教徒结婚,牧师和教友唱赞美诗祝福,教徒死了,由唱诗班唱哀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