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陵源
    概况

  • 民俗
    风情

  • 人文
    历史

  • 大美
    武陵源

    • 武陵源风景区有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以土家族居多,占少数民族的80%以上。在漫长的繁衍、发展、承传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 祖先传袭下来的部分习俗保存至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张家界居住着146.65万人口,其中土家族人口为93.64万、白族10.33万、苗族2.74万,此外还有少数的满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张家界的少数民族,从吃、穿、住、行到婚、嫁、丧、葬从生儿育女到娱乐活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民间艺术

    民间风情

    历史改革

    文化遗产

    民族宗教

    文物考古

      武陵源区行政建置历经变迁。远古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周,属楚国。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慈利(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及桑植县)为其辖地。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秦昭王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西),辖慈利。武陵源区域属慈利所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县治官塔坪,今慈利县蒋家坪乡太坪村),辖今安乡、澧县、津市、临澧、石门、慈利、桑植各县及永定区、武陵源区、湖北省公安、鹤峰县、湖南省桃源县一部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废黔中郡设武陵郡,将慈姑县分置零阳、孱陵、充县三县。此时,武陵源区域为充县(县治今永定区,辖今永定区、桑植县及?水中游区域)辖地。 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因嵩梁山裂,有石壁立如门,吴帝孙休以为祥兆,遂析武陵郡北部置天门郡,分零阳、充县地设娄中县。此时武陵源区域分属充县和娄中县管辖。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析娄中县设临澧县,析零阳县置澧阳县。天门郡领零阳、充县、临澧、娄中、澧阳县。州为崇州州为崇州,更零陵......

      查看更多

      区内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学以即兴编唱的歌谣为主,有情歌、山歌、哭嫁歌、上梁歌、劳动歌、儿歌等。 情歌。土家族男女青年倾吐心声互示爱慕的歌谣。歌词自由通俗,音节自然朴素,格式为七言四句或七言五句。如:远看潭水绿茵茵,不知潭儿有多深;丢个石头试深浅,唱个歌儿试妹心。先碾谷来后筛糠,四两棉花慢慢纺;吃饭要等菜上桌,哪有一句就成双。爱妹聪明爱妹乖,时时想念挂在怀;有心和你结一对,干田螺丝口难开。一绣荷包才起头,心急人慌情悠悠;五色丝线密密绣,两人情重永不丢。

      查看更多

      土家族 全区共有少数民族人口41389人,聚居在历史上土司管辖的地区。 历史上本境土家族聚居,以同姓居住一个村寨,今中湖、天子山、协合、索溪峪、森林公园大部分是土司管辖地区,土家族人口占90%以上,在土汉杂居地区,土家族多居住边远山村,条件较好的地方多为汉族人居住。 由于境内土家族接触中原文化较早,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民族融合时间长,致使土家族语言已近于消失。据2000年区民政民族侨务局调查,尚有4乡(镇)6村143户324人能说,能听懂少量土家族语言。生活用语存在汉语、土家语相糅杂的“双语”现象。

      查看更多

      龙凤庵 位于张家界公园西北侧中湖乡的化香坡。坐北朝南,东侧有“金凤展翅”和“独龙峰”对峙。“石壁嶙峋,拥起卧龙之势;山林翡翠,飞来仙凤之形”。龙凤庵因此得名。龙凤庵碑刻记载,该庵为明代所建,清代7次修缮,规模为二进三殿,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庵建在桑(植)、慈(利)古驿道上,昔日香火鼎盛,远近闻名,现尚存前殿、化香炉石塔,左右二龙门,左右二凤池等,另有9块碑刻,保存完好,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天观。建于森林公园朝天山。“山以朝天名,意取乎仰容昊天”。观址原在山顶,其间曾历劫难数次,几致朽废。康熙年间,有和尚醒作入观苦修,恢复旧貌。乾隆年间,有山民李国玉在山顶耕地时获真武铜像,供于观中,自此香火鼎盛。后屡经修缮,规模达三进两殿20余间,面积达1900平方米,为武陵名刹。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庙周围夹墙环抱,门、窗、柱、匾具是雕刻岩石结构,有大小门洞17个,历代碑刻42块。民国时被土匪毁坏,现仅存部分石墙及山门,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更多